上海基层党建:党史贯穿课堂,让思政课“走”起来
发布时间: 2021-06-23 浏览次数: 256

网址链接:

https://www.shjcdj.cn/djWeb/djweb/web/djweb/home!info.action?articleid=ff80808179ef7d28017a0fecc5e401b6&catalogid=40289f0f5a84374f015a843fceee0002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将党史学习教育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机结合,以百年党史贯穿大中小学课堂,走实课程体系,走心课堂教学,走活教师队伍,构建了集讲堂、课程、教师为一体的大中小学立体化思政课教育体系,让思政课“走”起来。

红色课程“联排”,让思政课一体化“走实”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在课程。如何实现一体化的课程?关键在课程体系设计要既有“内容为王”的整体性,又体现“各有特点”的差异化。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以“史”为线将思政主干课程揉碎“打包”再重新编排重构,筑牢思政课程的育人主阵地。

聚焦上海红色文化,“设计”党史课程。学院主动对接奉贤区奉贤中学附属南桥中学,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通过深入挖掘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红色资源,开设通识课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课程设计上的方向性;剖析学生的阶段性特点,“扩宽”课程体系。课程一体化并不是课程的简单“拼接”,为了让党史课程更加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水平和教育梯次,两所学校组建骨干团队,“研发”出网络微课、VR、实践课程等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思政课程,避免因教材内容在不同学段的机械简单重复而导致学生的厌烦感,形成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大中小学党史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发挥学科优势,搭建党史科研团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以老带新”发挥团队合力和优势,形成了一批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不断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实效,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解读的浓厚兴趣。

红色课堂“联动”,让思政课一体化“走心”

马院直属党支部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成效,通过深入挖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课堂“联动”,讲活红色人物,用活红色故事,激活红色资源,联手打造更走心的“红色课堂”。

讲活红色人物,实施案例教学。思政课既需要“灌输”,同时也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学院以历史人物为线索,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特点,对教学案例进行整体性改革。用红色人物的故事融入到大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分阶段分层次将红色人物的成长故事投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做到在理论学习中感悟历史,在历史讲述中感悟价值。用活红色故事,共话思政大课。要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喜欢上思政课,需要让“党史”走进学生心坎里。要在“灌输”的基础上提升讲故事的能力,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是关键。为此,学院与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充分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针对不同课堂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解读红色故事,走进中学课堂宣讲红色故事,这样一体化的党史思政课打开方式才能更走心。”马院骨干教师朱爱叶在给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讲授《社会主义五百年》公开课后这样感慨。激活红色资源,共建社会课堂。为了让课堂有“热度”,马院把思政课更是“搬”到了田间地头。“吴房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村子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脱贫攻坚路,把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农村,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位于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马院直属党支部与青村镇党委共上一堂主题为“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题党课现场,来自马院直属党支部第二党小组书记梁志平教授为该村精神文明建设“把脉”,党课现场既有吴房村民,还有学生代表。为了让思政课“走出去”,通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驱动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持续发力,马院直属党支部通过与青村镇“结对”,聚焦吴房村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特色实践,让思政课“走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讲”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通过沉浸式的讲解让同学们感受到真切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

红色资源“共享”,让思政课一体化“走活”

为了能够实现思政课的“跨界融合”,共同给学生“烹饪”出党史思政课的“思想大餐”,教学资源成为中小学思政课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实现衔接贯通的“食材”。

建立一体化的备课机制,实现教师共通。学院在探索党史融入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中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教研室结对子”,与南桥中学建立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参加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举办的“‘大思政课’活动,善用之”主题论坛,开展联组备课和教学研讨,让党史思政课教学素材既“瞻前”又“顾后”,破除不同学段的物理空间阻隔。打造红色文化实践课堂,引领课堂共建。马院一支名叫“知行学社”的师生教学实践团,在5年的时间里用脚步“打卡”上海红色地标120余个旧址和100多条马路,通过一体化思政课让实践育人经典品牌走进大中小学,做大“思政课堂”。创新多样化的课程形式,推动资源共享。相比较而言,大学拥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如何让这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效果,成为解决资源不平衡矛盾的关键。学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马院主办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理论研讨会上把中小学骨干教师请进来,与此同时,组织骨干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理论指导、科普讲座等,协同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红色资源共享,让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走”起来实现“同频共振”,让红色基因赓续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