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帆校长寄语新生:驭时代变革之势,做应用创新之材
发布时间: 2025-09-09 浏览次数: 10

时代变革之势,做应用创新之材

——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暨本科新生军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  汪小帆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承训部队的官兵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走过71载办学历程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迎来了6300余名怀揣梦想的新上应人。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陪伴你们成长的家人、培育你们成才的师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上应人”,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使命与责任。上周三,大家都收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威武雄壮的阅兵场面让我们作为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今天的开学典礼,对于全体本科新生来说也是一场军训动员会,接下来你们将开始为期两周的军训。军训期间,承训部队官兵将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带进校园,希望同学们把观看阅兵式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训练的实际行动,为大学生活写下认真而坚实的第一笔。在此,我也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校大学生军训工作的承训部队官兵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的到来,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几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对即将开始的上应求学生活的期待与憧憬。刚才,新生代表旦增卓玛同学热情洋溢的发言和同学们铿锵有力的入学宣誓,都展现了你们不负青春、挺膺担当的精神面貌,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骄傲。

当下,以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人类生产和生活范式、重构全球创新体系和产业格局。作为一所冠名“应用技术”的大学,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努力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产业进步同向同行。去年,学校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首批试点学校。目前,学校正全面深化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致力于培养契合产业需求、具备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最近,广大师生和校友在听闻学校获得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后都非常高兴,学校也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包括本-硕-博贯通培养在内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外,学校也将不断努力为同学们营造越来越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今年暑期,我们完成了奉贤和徐汇校区主要教学楼的设备升级改造,校园卡的升级换代等也即将完成。接下来,学校还将陆续启动部分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及第三教学楼等的改造工程,努力打造面向未来多元需求的学习中心。此外,新学生宿舍、创新实训大楼和游泳馆等新建项目也在争取尽早开工,希望大家毕业之前能在我们自己的泳池中一展英姿。

刚才,教师代表裴颂文老师在讲话中勉励同学们要成为有理想、超自律、爱创新、会生活的上应人。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我曾寄语2025届毕业生“扬应用创新之帆,踏技术变革之浪”。今天,我想以“驭时代变革之势,做应用创新之材”为题,给即将开启上应求学之旅的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同学们善于学习,在技术赋能中重塑自我。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强大,不少人担心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学习。然而,技术越是先进,人类越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智能工具不是替代思考的“捷径”,而是拓展思维的“伙伴”。只有学会合理利用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技术的主人。同学们既要重视在老师指导下的“有监督学习”,更要不断提升主动探索未知的“无监督学习”能力。学校要努力减少以教师独自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课堂和实验室更好地成为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成长空间。希望同学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努力从“坐着学”转变为“做中学”,从“做题目”升华为“做创新”,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勇立潮头。

二是希望同学们协同共进,在合作中激发创新力量。同学们,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合作也不是简单叠加。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复杂挑战,唯有通过深度合作才能汇聚多元视角、激发创新火花。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往往来自交叉地带,最可持续的成长往往源于集体智慧。今年年初,学校成立了技术智能(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今天,重组后的5个工科技术学部也首次集体亮相。学校将持续努力为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希望同学们主动跨越专业边界,在深度协作中开拓成长空间,在携手并进中共创美好未来。

三是希望同学们以德驭技,在变革中坚守价值追求。技术是把“双刃剑”,没有伦理约束的技术是危险的,没有人文关怀的创新是苍白的。只要我们坚持科技向善、以德驭技,就能让技术成为照亮人类前进、温暖社会未来的力量。学校致力于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高素质”的核心内涵,首在思想品德高尚。无论是“明德、明学、明事”的校训,还是“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以德为先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追求已经根植于上应大的基因中。上世纪60年代初,品学兼优的徐春棠从香料专业毕业后毅然远赴边疆,直至2005年因病去世,他四十年如一日倾注心血,将新疆伊犁河谷打造成了“中国薰衣草之乡”,被誉为“中国薰衣草之父”。在今年学校毕业典礼上发言的2021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戴华丽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大山,生动诠释了“最美的风景在亲手改变的故乡”的青春担当。如今,一大批优秀的上应校友正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在各行各业彰显上应品格、践行上应精神、贡献上应力量。希望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以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应用创新,努力成为厚德精技的有为青年。

同学们,从今天起,大家就踏上了一段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征程,成功的标准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创造多少价值;成长的目标不在于超越他人,而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期待你们用青春的热情、智慧的火花和踏实的行动,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接续书写新的上应荣光、创造属于你们的青春华章!

谢谢大家!


转载来源: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5年09月09日 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