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专家指导会。特邀校党委书记郭庆松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开展“靶向辅导”,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汤荣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勇教授莅临指导,为21位申报教师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出席参加,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牛亏环主持,共同打造科研攻关“强磁场”。

作为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攻坚提质计划建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国社科申报数量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专家团队立足“选题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向度、战略契合度”四大维度,系统梳理21份申报书,针对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及内容、创新点凝练等关键环节提出宝贵的优化建议。

校党委书记郭庆松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在科研工作上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他指出,“要把握‘新文科’建设机遇,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郭书记以自身在社科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及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的丰富经验,对21位教师的申报文本逐一进行指导,给出了极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社科项目申报工作,郭书记提出了“三阶培育法”:选题优化-团队组建-过程管理,为青年教师科研成长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他鼓励教师们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已有科研成果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竞争力、国内影响力的高质量、特色研究项目。郭书记表示,学校将继续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为教师们提供更优质的学术环境与资源保障。

汤荣光教授、赵勇教授具有多项国社科基金研究经验,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要点与评审标准具有精准把握和独到见解,他们强调“要深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逻辑,在方法论上突破传统范式。”对现场展示的申报书修改范例,两位教授通过“聚焦问题-加强证据-突出价值”的三重重构,直接直观地指出了论证优化路径。

据悉,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建立“定期研讨-组织评估-反馈总结”的科研动态管理机制。后续将组建跨学科方向研究团队,重点培育“数字思政”“党史党建”等特色方向,力争实现国家级项目立项数突破历史纪录,推动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文图:彭妍
编辑:牛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