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际学术研究院、国际公共管理学会、马耳他国立旅游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主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学术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院承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学研出版社、《经济管理学刊》、《教育发展学刊》支持,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基金、澳门霍英东基金会、高胜·文化基金会资助之国际公共管理2025春季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此次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多名专家、学者、研究员参与。论坛适逢主办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71周年校庆,与会各界嘉宾首先对学校在各领域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热烈祝贺,衷心祝愿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再谱华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更多教育丰碑!会议连续两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研究成果将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牛亏环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她表示,学院将围绕三大核心推进思政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一、坚守初心,以思政创新培根铸魂。思政教育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通过行走的课堂、巴士课堂、音乐课堂、里弄课堂、红船课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思政课”,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共鸣”转型,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二、聚焦关键,以机制创新培育拔尖人才。通过构建全链条、跨学段、多维度的培养体系促进其发现和培养。如精准识别与动态评价、协同育人生态构建、数智赋能教育变革等提升教育效能;三、勇担使命,以系统思维服务国家战略。系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思政教育创新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培养既具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胜任力。
研究成果将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员刘伯良以《数字经济赋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作专题报告。他指出,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经济社会运行模式,为世界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发展注入新动能。研究将赋能过程解构为“三个渗透”机制,并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全球106个典型国家为样本,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不仅显著提升本地人才与创新高地发展质量,更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若忽略这一效应,将低估数字经济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效应在北美洲、亚洲、欧洲及非洲尤为突出,且在高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表现更显著。研究结论为评估数字经济效能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全球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政策优化方向。

研究员刘梦华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为题作报告。她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与工程技术教育、完善本土培育机制,凸显思政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当前思政教育面临五大挑战: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创新滞后于社会发展、重理论轻实践、跨学科融合不足、国际视野缺失。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创新路径:一是增强时代性与针对性,更新内容并定制个性化方案;二是构建系统性创新体系,融入前沿理论与实践;三是强化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与社会实践提升能力;四是推进跨学科融合教育,拓宽学生视野与问题解决能力;五是加强国际元素,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全球竞争力。研究为优化思政教育、服务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思路。

研究员周宁婷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作专题报告。她指出,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塑造人才价值观与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其模式创新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战略。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多元化创新框架:激励教育法通过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感染教育法借助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塑造价值观;“五位一体”模式整合教育、管理、服务等要素形成育人合力。这些创新路径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育人,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型,适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需求。研究强调,未来需重点推进价值引领、创新实践和国际视野三个维度协同发展,通过深化课程思政、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全球竞争力人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学术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院研究员强成文博士点评指出,研究员刘伯良从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背景出发,提出数字经济对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促进作用,分析了当前世界各大洲数字经济对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相关关系,在模型分析和变量选择上都非常严谨,把样本国家分为中等以上收入国家、中等以下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等类型,并分析了各大洲国家之间数字经济对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相关关系,认为亚洲在数字经济对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低建设的相关关系较高。研究员刘梦华从思想政治教育对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育实践来看,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拔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研究切口较为宏观,希望可以从更加微观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塑造对于拔尖人才培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员周宁婷论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拔尖人才培养实践的几种较为典型的模式,并提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具体问题,如协同育人还不能深入;育人理念还不够重视等问题,并从宏观层面给出具体对策建议。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学术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院研究员俞建梁指出,实践表明政治方向是人才建设首要问题,政治过硬是人才培养合格的前提。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本质是“铸魂”与“赋能”的双向融合,既需卓越专业能力,更需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当前国际竞争本质是人才与价值观的竞争,若缺失家国情怀,技术可能异化为逐利工具。思政教育必须回答“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战略人才。他强调,严把政治关是人才培育的核心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马光霞老师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加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均强调完善相关机制,凸显其战略意义。思政教育赋能人才培养,既是使命所在,也具独特优势。刘梦华、周宁婷两位研究者分别从思政教育内容与模式创新切入,深入探讨培养路径,虽选题宏大,却展现严谨治学的态度。她认为,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期待学界同仁携手同行,持续探索思政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国家战略贡献智慧。

会议主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张向前首先对国际学术研究院院长高胜文博士入选国家外国专家项目表示热烈祝贺,特别感谢国际学术研究院、马耳他国立旅游学院、高胜·文化基金会、澳门霍英东基金会、国家外国专家基金、海内外同仁对国际公共管理学术论坛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国际公共管理论坛已成为境内外广泛关注重要平台和学术品牌。 本次论坛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适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七十一载华诞,与会代表共聚一堂,既是为学术研讨而来,亦是为校庆添彩,双喜临门。
张向前总结指出,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融合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为立德树人工作指明方向。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国家战略人才建设,本次论坛正是对这一战略要求的积极践行,展现了教育界服务国家大局的使命担当。他点评本次参会研究者紧扣“新质生产力”与“立德树人”双重要求,既具数字经济时代前瞻性,又突出思政教育铸魂本质,研究成果既为理论者与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期待学者们深化“数字赋能”与“思政创新”交叉研究,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持续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新动能。

会议主席、特聘教授、国际学术研究院院长高胜文博士首先对研究团队长期取得优秀的成果表示肯定与祝贺。他表示,成员的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具前沿性,如通过数据和模型,发现了数字经济对世界不同洲人才高地发展的影响;借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人才培养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他相信,相关研究成果可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他期望,论坛通过成果报告、出版专著、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联办各类学术活动等严谨、科学及创新的比赛与活动模式,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学术论坛,发掘更多管理人才,为管理领域提供新思路,助力培育创新管理人才。
高胜文总结过去论坛和合作成果时表示,国际公共管理学术论坛多项成果以不同的形式送呈政府相关部门,为沪澳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参考依据。他同时公布2024年学术研究项目完成情况,在澳门基金会、澳门霍英东基金会、高胜·文化基金会等澳门公立、私立基金会及企业资助下,今年数十项学术科研项目已顺利完成。成员主持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政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社会组织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分别荣获国家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一等奖及三等奖,以及举办多个国际性与全国性学术比赛,出版《面向2035年沪澳共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激励机制研究》等多本学术刊物。此外,2025年也取得新的突破,首次获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发展基金资助开展项目。近年,先后获国家相关部门、澳门公立基金会、澳门文化发展基金、私立基金会及企业资助,体现双方科研良好的发展势头,且备受各界认同及肯定。
论坛上,与会者还就人才发展相关之前沿问题、学术项目、各阶段成果、科研资源、未来进展等作介绍、热烈讨论、交流及协订。出席成员还包括国际学术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见习研究员容咏欣,青年委员会主任陈家豪,出版委员会主任林敏仪,下属16个研究所近20名成员;澳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筹委会主任刘弘烨;香港科学技术协会驻澳门联络部秘书处代处长曹洪彬;学研出版社编辑郑傲轩;马耳他国立旅游学院中国事事务部主任王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邱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周贇、余绪鹏博士、岳梅博士、李琼琼博士等;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学术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院研究员刘灵娴、韩彻驹、刘祺;国际公共管理学会研究员王亚航、桂苑洁、华思雨、刘小芳、孟雨桐、周胜男、周晨雨、李烨希、王婧、陈浩、陈梅、周志豪、周梓茵、苏诗淇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副教授、上海市网络作家协会理事王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知行学社成员杨余佳、曹亦成、胡慕斯炀、严英杰、潘阳、冯婧、秦雪飘、朱圣贤、陈子豪、陈锐敏、施天彦、张思洋、马疏泽、李雨慧、张嘉博等;以及其他参会成员与友好机构代表。
澳门《市民日报》《星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会议活动及相关成果。

文图:孟雨桐
编辑:牛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