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主办承办“国际公共管理2024秋季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 2024-10-06 浏览次数: 24

日前,由国际学术研究院、国际公共管理学会、马耳他国立旅游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主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学术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院承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学研出版社、《经济管理学刊》支持,澳门霍英东基金会、高胜•文化基金会资助之国际公共管理2024秋季学术论坛圆满落幕。此次论坛主题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多名专家、学者、研究员参与,会议连续两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研究成果将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

国际公共管理2024秋季学术论坛现场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牛亏环代表校方致辞,她简要介绍上应大学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作为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地方大学,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创新型大学。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连续六年跻身应用技术型高校第一梯队。她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竞相争夺人才,因为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旨在吸引和培养全球优秀人才,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牛亏环指出,近年来我国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我国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国在人才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次论坛将围绕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从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环境、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发展”,以期获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天出席的嘉宾单位与上应大一定能够合作共建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研究成果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

研究员周晨雨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质量变革与路径研究》为主题作专题报告。她表示,品质变革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发展的关键。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转移规律显示世界人才中心正在从欧美向亚洲扩散;全球人才更多的向数字经济领域流动,各国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日渐激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人才数量、品质、和需求三个方面需要均衡发展以及人才自主培养,才会更好的提升我国人才供给的自主性和可控性。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的重要决定因素包括一个城市是否拥有大量富有创新活力的年轻科学家,国际化、多元化和包容性创新文化特质以及政府主导的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新时代品质变革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品质变革就是发展路径的变革。因此,针对品质变革提出了坚持与时俱进的人才政策制度改革、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人才发展机制体制、加强国际交流步伐等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实现路径。

研究员华思雨以《世界人工智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为主题作专题报告。她表示,人工智慧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带来新动能。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均走在世界前列,是今后实现创新发展重要驱动力之一。而如何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成为当前中国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人工智慧能够赋能人才集聚和区域创新,而且政府科技支持、人口集聚程度均能强化人工智慧对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促进作用。据此,她提出深入发展人工智慧技术、实施差异化人工智慧发展策略、增强政府科技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发展战略措施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政策建议来推动中国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强成文博士作总结点评时表示,周晨雨从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背景出发,提出了创新高地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分析了当前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并从党的领导、政府引导、内生外辅、国际视野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论文在保证结构完整、论证严谨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如基于破解“熵增定律”,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内生外辅的人才中心建设模式等,都体现出研究者一定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华思雨用定量研究分析世界人工智慧对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相关问题,这篇文章无论在模型分析还是变数选择上都非常严谨,符合学界共识,论证过程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结论,特别是提到世界人工智慧对中西地区重要人才中心的促进作用,但对创新高地建设的抑制作用,是基于资料分析后,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反映出作者能熟练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功底。这对于一名研究生来说,难能可贵。

会议主席、特聘教授、国际学术研究院院长高胜文博士首先对研究团队长期取得优秀的成果表示肯定与祝贺。他表示,成员的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具前沿性,如提到人才发展高质量变革、人工智能、中葡合作等问题;二是提出可行的意见及优化途径,体现创新性与可行性;三是研究方法多元,为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四是理论和实际结合,他相信研究成果可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

高胜文结合近期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考察指出,完善的人才政策需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回流、人才引进。因现时多地人才回流政策并未完善,难以吸引高级人才回流。深入而言,高级人才一般为中年或以上之专业人士,年龄在40岁以上,并已组织家庭,有子女及长辈。因此,如吸引人才回流,除满足人才个人需求外,还必须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使高级人才在落户、工商登记、税收、停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学、购房、医疗、公共文化等方面得到优质的服务;在人工智能利用方面,他希冀回到初心,多关顾弱势群体,达致社会共融。同时,把人工智能成果用在厌恶行业,减少对人体的伤害。此外,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影响劳动力失衡、人工智能发展时需关心边缘群体等,也是我们需加以注意的。

会议主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张向前特别感谢国际学术研究院、马尔他国立旅游学院、高胜•文化基金会、澳门霍英东基金会、海内外同仁对对国际公共管理学术论坛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国际公共管理论坛已成为境内外广泛关注重要平台和学术品牌,本次论坛聚焦“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汇聚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人才与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张向前表示,此次论坛召开正值全国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全会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在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质量变革、人工智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等,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讨,一致认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平台。本次论坛是一次成功的盛会,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更为推动人才与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加快高质量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跨学科人才能融合不同领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周赟表示,在政治和政策上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与选拔,将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满足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跨学科人才能够融合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为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他们可以在科技领域突破传统界限,推动人工智慧、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等前沿学科的交叉发展,催生出更多具有变革性的成果。在商业领域,跨学科人才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市场趋势,结合技术创新与市场行销、管理学等知识,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在社会治理方面,跨学科人才可以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之,培养和吸纳跨学科人才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论坛上,还举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学术研究院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院(澳门)院长及(上海)院长聘任仪式、《经济管理学刊》及《教育发展学刊》期刊发布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基金会2024年学术项目资助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及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 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阶段性学术成果发布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高胜‧文化基金会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2024年全国大学生管理挑战赛颁奖典礼、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学术研究院港澳台图书专馆图书捐赠仪式,以及参观校内校园环境与近年合作成果等。

论坛上,与会者还就人才发展相关之前沿问题、学术项目、各阶段成果、科研资源、未来进展等作介绍、热烈讨论、交流协定。出席成员还包括国际学术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见习研究员容咏欣,历史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子乐,青年委员会主任陈家豪,出版委员会主任林敏仪;澳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筹委会主任刘弘烨;下属16个研究所近30名成员;香港科学技术协会驻澳门联络部秘书处代处长曹洪彬;学研出版社编辑郑傲轩;马尔他国立旅游学院中国事事务部主任王薇;上海数箴资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创业创业导师俞建梁;国际公共管理学会研究员刘灵娴、韩彻驹、王亚航、桂苑洁、刘祺、刘伯良、刘小芳、孟雨桐、王婧、刘梦华、周宁婷、杨余佳、严英杰、王紫希、刘嘉豪、刘仁浩,以及其他参会成员与友好机构代表等。

《市民日报》(2024年10月5日第二版整版)《星报》《澳门人报》等媒体对本次论坛及系列活动进行广泛报道。

  

图:严英杰、孟雨桐/文:牛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