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校举行
发布时间: 2019-10-30 浏览次数: 127

   10月26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校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我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国娟主持开幕式。


  徐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徐炯还就如何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把握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要把握处理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条件下创新发展的关系;三是要把握处理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关系。



  王瑛介绍了我校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成就,并详细介绍了我校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构建紧密对接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价值,并将其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希望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精神主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做出新时代应有的新贡献。



  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平、上海大学教授王天恩分别作主题发言。主题发言由上海高校思研会秘书长卢天琳主持。

  陈学明以“论中国道路对马、中、西三大资源的融合”为题,阐释了中国道路的目标指向和过程指向。他表示,中国道路的目标融合三大资源,其中实现现代化来源于西方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来自马克思主义文化。要实现中国道路的目标,可以从西方文化中吸取了利益原则和市场经济、个人权利与社会建制,从中国文化中吸取精神追求与理想信念、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渐进态度与中道精神,从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吸取人民性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社会主义的制度。

  陈卫平以“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为题,分析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针的原因。他表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如何确立评价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价值标准,使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根本依据;丰富和完善对传统文化的方针,确立了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方向;为评价中西文化的长短确立了一个辩证尺度。他还对马克思理论学科发展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表达了担忧——用语录代替分析、用故事代替论证、用活动代替学习、用利益代替信仰。

  王天恩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意义”为题,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性。他指出,新时代信息文明的发展,正在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核心理论提供基础,信息的共享是描述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他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方面优势,变化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特征,抽象普遍性是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整体性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要在新时代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国外优秀文化。

  在交流发言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热烈的观点碰撞与交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主编曹泳鑫、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工作)赵庆寺、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秋先后主持交流发言。

  上海杉达学院教授邵龙宝认为,相对于西方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内政外交蕴含道文化的文化底蕴、文化基因。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章忠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力推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体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引领。西北大学教授梁忠民认为,中国传统“八德”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将在新时期为我们新时代干部德政建设提供历史智慧。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杜仕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高度,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都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实际应用。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董玉来认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故事的问题,故事越多、文化越深,故事就越感人,文化就越有底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刘文认为,劳模文化具有中国特色,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等,新时代劳模文化是工匠精神的深化和提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吴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语境和修辞基础。上海海关学院教授姚永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忠诚”,摆脱了原始儒学对忠道、忠君的限制,在新时期表现为忠于信仰、忠于事业、忠于人格修养和精神追求。我校教师马光霞表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以实践为支撑,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必须扎根中华沃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结合时代条件,反对历史唯物主义。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金瑶梅认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规避了一些诸如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弊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鲍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化后,能够展示出文化无限的丰富性、无限的可能性,这不能通过语言展现出来,是要通过身体和行为的方式展现出来。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徐世甫表示,要把传统文化放到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理解,要深刻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深刻把握传统文化未来走向是创造中国文化新辉煌的“金钥匙”。我校副教授苟小泉表示,现阶段社会对传统文化存在理解不准、研究不够等问题,真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构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恢复起来。我校副教授周贇表示,我们要重拾理想信念,到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这样才能重新回到我们的“根”,才能够别开生面。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邱杰作会议总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43所高校和《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文/图:马克思主义学院